

在陕北高原的靖边县东坑镇伊当湾村,村支书李云如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。田间地头、村头巷尾,村民们遇到金融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。这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“老李”的村支书,不仅是乡村振兴的“领头雁”,更是靖边农商银行扎根乡土、服务“三农”的“流量纽带”——他以“金融联络员”的身份,用脚步丈量土地,用真心连接城乡,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每一寸希望的田野。
从“田间支书”到“金融网红”:三支队伍的融合实践。靖边农商银行创新构建的“三支队伍”体系,将村支书、客户经理、商户深度绑定,形成“需求对接-产品定制-服务落地”的闭环。李云如作为伊当湾村支书,被聘为靖边农商行金融联络员后,不仅掌握了手机银行操作、信贷政策解读等技能,更将“金融e站”搬进了村党群服务中心。“过去村民觉得贷款手续复杂,现在听我介绍就能了解流程。”李云如笑道。他带领农商行的客户经理通过“驻点办公+田间走访”,累计为伊当湾村授信261余户,金额超7830万元。
流量背后的硬实力:金融活水浇灌产业沃土。李云如的“流量密码”,源于靖边农商银行对“三农”需求的精准把握。靖边农商行着力提升金融服务高效性,积极推广个人数字普惠贷款“秦 e 贷”和小微数字普惠贷款“秦V贷”为核心的“2+N”数字普惠信贷服务体系。截至目前,累计授信数字普惠贷款6632户,金额87683.56万元。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,坚持一手抓工业贷、一手抓农业贷的“两个抓手”策略,建立“城区、乡镇”两级网格化金融走访模式,深耕“一县一策”“一县一业”“一镇一园”“一村一品”农业特色产业,创新推出“富农贷、胡萝卜贷、大棚贷”等特色贷款产品,努力提高业务渗透率和市场占有率。截至目前,该行涉农贷款余额26137.02万元,当年新增6278.92万元。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质量,建强条码支付和数字银行两大支付体系,切实通过丰富“金融+N”全场景生态圈,带来存贷款业务及市场拓展业务的一揽子发展。
星火燎原:从“网红支书”到乡村金融生态。李云如的“出道”并非孤例,靖边农商银行以他为标杆,在全县培育了14名“金融网红支书”,通过“双基联动”机制(基层党组织+基层金融机构),将金融服务嵌入村级治理。“现在村民贷款不用跑银行,支书带着我们的客户经理上门办。”靖边农商银行董事长黑胜华介绍,该行已建成覆盖全县16个乡镇的“家门口银行”网络,通过“金融三支队伍”累计走访农户4.4万户,投放涉农贷款30.95亿元,支持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1625余家。扎实推进“授信客户三年倍增”专项行动和“信用村(镇)创建三年提升活动”,构建客户经理网格化服务渠道、精准营销等金融资源通道,将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重大战略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,形成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普惠信贷服务体系。
当村支书的党徽与农商行的徽标交相辉映,当农商行的流量与田野的丰收同频共振,李云如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金融支农的内涵——不是简单的资金投放,而是构建“政府引导、银行助力、村支书搭台、农户唱戏”的乡村振兴生态。正如他在所说:“支书既要当好‘田秀才’,更要做好‘金纽带’,让金融成为乡亲们致富的‘新农具’!”